找到相关内容50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业” 是什么?

    一种东西,它仍然是一种暂时的升灭。而我们自己才是这一切的谛造者、见证者和承担者。当一个人的心识修到“无漏”(即致善、彻底的)的境界,即是彻底灭罪。正因为我们不好我们才要修行,才要“灭罪” ,才要尽...“业” 是什么?  佛门的“业”是一个很中性的词,本义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。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,出自身、口、意的,都可以叫做业。一般人所说的一切或恶的行为,都可以构成业。譬如佛门中修净土法门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5454464.html
  • 不要为梦境所转——净慧法师

    共同的。比如说十,可以用世间的心态来修十,那就十分局限,仅仅能够感得人天善果。如果以出世的心态来修,就能庄严无上菩提。所谓:大乘诸度门,诸佛心第一。以一颗无漏的心,来修习一切自度度人的法门。我们在...只要我们这一颗心摆正了,举心动念都能与无漏心相应,那么修习一切善法都是无漏善法。乃至我们身体的健康,气息的调柔,身体的轻安都要和无漏法相结合,相呼应,我们坐在这里修行,就会有大的成果,就会有究竟圆满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13582693.html
  • 从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谈道生法师之思想

    ldquo;不善、有漏法,有异熟果;无记、无漏法,无异熟果。” [38] 的福业,能为三有的引业而招感果报,于是论师说“是有因”。要注意的是,“”,是指有漏善,非无漏。有部主张无漏绝不再招感异熟果报;否则,有情就永无解脱之日。 [39] 化地部的“非有因”,唐代窥基法师的解释是:“非有因,不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451800.html
  • 现代禅的戒律观(2)

    世俗谛层次的有漏善伦理,通往胜义谛层次的无漏阶梯,此即“现代禅十三道次第”。由于“一切行为准则皆是‘戒’”,因此李老师曾提出“十三道次第即十三重禁戒”的讲法:   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般若是一德,随机...胜义谛层次的无漏的过程,可诠释为:   1.培养健康开放的生活态度:“在没有违背法律、伤害他人的前提下,已有的情欲(包括兴趣、嗜好),可以尽量发挥97[97]。”   2.具备现代人的良好品质:“先使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13153229.html
  • 多闻成智慧

    丰硕的果实,证果也好,往生也好,都可以。因为这是无漏,只有好处没有坏处。 ...妙果。 多闻能够了知戒律,不善法,解开疑惑,端正自己的见解。 从多闻能够让我们舍弃不善之法,从而逐步获得常乐我净的圣果。仙人,天人都十分尊敬多闻的人。收摄心神,不放逸。再加上多闻,就可以成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353304.html
  • 论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

    世俗伦理道德层次,与社会道德具有同一性,佛教藉此使人防非止恶,所以通世出、世间法,并摄一切止持和作持性戒律。佛教又称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为“有漏善”。漏是烦恼意,因其虽讲为去恶,但并未究竟,所以是有漏。此与儒家伦理道德“五常”、“八德”等类似。其次,“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属超伦理道德层次。其中“自净其意”是核心,是指去除无明烦恼,超越善恶对立的“无漏”。因为佛教认为众生的心性本来清净,只因“...

    翟艳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4160933.html
  • 发掘佛教智慧 , 促进科学发展

    教,而已矣。夫圣人之道,正而已矣。其人正人之,其事善事之。不必僧不必儒,不必彼不必此。彼此者情也,僧儒者迹也。”中国佛教不但以兴善去恶为旨归而融摄儒道诸家,更从“自净其意”的佛教根本出发,力求“无漏...泽被当代、利益众生。   从去恶、劝善止恶是佛教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引导。中国佛教以佛教经论为依归,深度契入中国社会,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化导众生从去恶,经历代高僧薪火相传、一以贯之的理论营造和四众弟子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1573987.html
  •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(3)

    mdash;—统摄一切的意思。无量善法我们可以分成有漏善法和无漏的善法。有漏善法当中,五戒就是人的,十是欲界天的,四禅八定就是上界天的无漏善法当中,戒定慧、四谛、十二缘起就是声闻缘觉...解释王的内容。   从果上来看,有漏的善法不能解脱分段的生死,声闻缘觉二乘的无漏能了分段的生死,但是不能了变易的生死。只有菩提心能断二种生死,成就大菩提而断证圆满,所以是最尊贵如王一样的一种善心。...

    省庵大师[著] 益西彭措堪布[讲授]

    菩提心|省庵大师|发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00033880662.html
  • 从《十善业道经》谈起

    第二离垢地”[vi],即由十善成业,由戒增上成定,即深修十,将身语意恶之极细者,亦究竟断除,定心不散乱而得安,即成十善行深进一层功夫。至于由定成慧,则是最后将无明邪见打破,无漏智慧发生,此即十善业道...三十七道品(三十七菩提分):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等。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,故皆称菩提分法。   [viii] 无漏,指远离烦恼过非之善法。“有漏善”之对称。为“见道...

    蔡沛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5982174.html
  • 论佛教戒律的现代意义及走向

    漏善”。漏是烦恼意,因其虽讲为去恶,但并未究竟,所以是有漏。二是“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属于超伦理道德层次。其中“自净其意”是核心,是指去除无名、烦恼,超越了善恶的对立的“无漏”。因为佛教认为众生的...首,大乘六度之一。其根本精神可以归结为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佛教道德对于、恶行为有非常详细的划分,如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的心所法中划分了包括惭、愧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精进、轻安等11种善行,和与之...

    翟艳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41183474.html